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驰名中外的国际土木工程技术交流平台!

东南西北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8822条微博

动态微博

本站帖子精华之精华汇总 Best of the Best1000多土木工程类行业软件、计算表格和计算工具免费下载东南西北人网站QQ精英群 QQ189615688中国土木工程师手册(上中下)
东南西北人英文资料走马观花500多专业手册、工程手册100多个专业词典大汇总如何获取积分和金币?
精彩施工和土木工程技术视频东南西北人英汉对照资料汇总各版块精彩讨论贴汇总! 
查看: 12957|回复: 103

求助:博士开题

[复制链接]
鲜花(6) 鸡蛋(0)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1 1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正准备做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但到目前为止,尚没个头绪.具体说来,就是我想做基坑方面的研究,却不知从何入手,论坛上有关开题、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均已拜读,但不得其要领,希望有较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方面的指导!!!诚望各位专家教授、兄弟姐妹指教!!!

[ 本帖最后由 chengwz 于 2007-11-24 13:0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ljmtidilgw + 3 + 30 好话题,并国庆快乐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5) 鸡蛋(0)
ppstream2006 发表于 2007-10-21 11: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士的我无能为力!!!
希望大家能帮到你。
鲜花(2) 鸡蛋(0)
风过留沙 发表于 2007-10-21 11: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那想必 是应该 做了 两年 左右 的博士生了吧

楼主是  在职的 ?
^_^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1 11: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一年了,在职!
鲜花(6) 鸡蛋(0)
liuchangji_nemo 发表于 2007-10-21 14: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篇博士论文确实是叫人痛不欲生的事情,再加上发文章等等要求,不仅是脑力劳动,体力也要跟得上。
我只做过硕士论文,这里谈谈我写论文的体会,抛砖引玉。
第一:提出问题。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围绕基坑方面多看些文章,了解别人都做过哪些东西,做到什么程度,适当做些笔记。基坑方面的文章浩如烟海,可以只找核心期刊来看。看文章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大家做的东西可以分成几类,如降水方面、稳定方面等等,然后可以选其中某一类文章继续深入深究,这个时候会在头脑中不时地蹦出很多想法,如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一定要用BP模型?用自适应行不?用模糊聚类行不?考没考虑尺寸效应?现场实测数据要不要修正?该模型应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去掉一个怎么办?等等不一而足,但思路还是混乱的。
第二:分析问题。当头脑中有了这些混乱的思路,时常有新问题迸发,这就是黎明前的曙光了。自己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找相关资料,跟导师、同学讨论。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自己会飞速进步,逐渐发现自己开始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这条路就是论文的主线了。
第三:解决问题。沿着这条主线走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发现自己原来雄心勃勃打算做的东西并不容易,却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在某个细节问题上有了似乎更激动人心的想法,此时,论文的主线发生了一点变化,大方向不变,主要方法却有了突破,创新点也就出现了。博士论文的要求高,不仅要求理论严谨,对创新也是很重视的。
第四:埋头苦干。已经收集了这么多信息,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最终还是要落在笔头上。先把要用到的数据准备好,也就是说把原始数据记录、数据计算结果、数据分析结论准备充分,今后论文的一切内容都要围绕数据结论来写。如果在成文的过程中发现理论跟自己的数据矛盾,马上回头查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一定要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一点浅见,大家批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28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10 + 28 参与讨论奖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1 22: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诚如5#所言,博士论文、上发文章真是一桩痛不欲生的事情,我现在就正陷于此困境中,几近寝食难安!!!
根据楼上所划分的阶段,我尚处于第一阶段,可能也是最痛苦的阶段."基坑方面的文章浩如烟海"一点不假,但要从中找出一个切入点却也非易事!!!我现在主要思路是想从土压力计算、基坑稳定分析、渗流对基坑稳定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入手开始追索,大量查阅专家专著(刘建航、高大钊等出版专著)及名专家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如李广信、沈珠江等)。但主要问题是:一方面专家的东西一般是高起点、高要求,很难循其思路进一步深入,专家提出的问题也就难以甚至无法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增加了挫折感;另一方面,专家提到的一些较简单一点的问题却又一般有很多人涉及,故又恐步他人后尘而不欲再介入。而且“博士论文的要求高,不仅要求理论严谨,对创新也是很重视的”,可以说没有创新是拿不到学位证书的!!!
正是基于以上事实,我才愁啊!!!
感谢各位的指导!!!更望得到更多指导!!!

[ 本帖最后由 chengwz 于 2007-10-21 22:39 编辑 ]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2 09: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诚望各位就自已毕业论文准备、开题、设计及完成的心得体会提供交流(不管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也不论是在职的还是全日制的)!!!
鲜花(2) 鸡蛋(0)
风过留沙 发表于 2007-10-22 09: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不要 多 焦虑啦

正所谓 车到山前 必有路 也  

在职的想必 没有 太多的 时间和精力 放在课题研究上:(   我们在职的同学也基本见不到他们 。

开题报告 俺等没有发言权  还得敬请专家们 出谋划策罗  ^_^

关注  支持中  、、、、、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2 0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我感觉在职的主要问题是几乎一切全靠自已,不象在校时那样能及时得到导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不能与同学及时交流学习,更难以得到同学的邦助,而同学的邦助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让人获得很大受益!!!
鲜花(2) 鸡蛋(0)
风过留沙 发表于 2007-10-22 22: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的邦助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让人获得很大受益"

这点 非常同意

不过 如今即使是在校的 也基本都是靠自己啦 课题研究 想等着导师给指点 这个期待是不应该的:)

哈哈   一切都是 学习 历练的过程  大家一起交流 共同提高吗:(

一点 不得不说,全职读书的人 普遍会羡慕在职的同僚 哈哈:)
鲜花(280) 鸡蛋(4)
ljmtidilgw 发表于 2007-10-22 23: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博士论文要求太高,要我做的话,会从一下入手。主要考虑基坑工程常是临时工程、但有问题直接有生命和财产损失,变形观测和预报都很重要。因为设计即使很完美,开挖之后会有很多场地条件的变化。

建议一个用意义的研究课题 - “基坑监测、预报和应急系统”

(1)背景
很多工程基坑事故,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大型建筑工程。
(2)监测方法
*** 变形观测、流量观测、水位观测、气象观测、定期巡查等
*** 有不同预警级别对应不同措施:
如变形1mm、2mm、.....5mm等
涌水10L/s、20L/s......100L/s等

小的加密观测和巡查,大的可能要安排人员撤离现场。现场联络和补救措施。

(3)风险性概率分析
把上面的观测结果和风险性概率分析联系起来。引起基坑破坏有很多因素:

破坏概率?
***岩土条件估计不足或有变化、隐蔽工程等
***场地岩土性状的空间变化、试验样品的代表性差
***支挡结构的稳定性、安全余量
***地下水及其它因素[气象,降水]
*** 施工干扰
......破坏有一定的概率和不确定性!!!!

破坏后果?
*** 工人伤亡 [不同施工阶段人员数量的动态变化、施工初期、后期危害后果差别?]
*** 直接财产损失
*** 间接损失估算 (包括社会影响.....)

再建立风险概率矩阵,把风险概率再和(2)监测减缓措施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

尽管某些环节风险可能很大,但有严密的监测,风险后果就会降低,因为有予警、撤离路线计划,那么破坏后果里可能就没有人员伤亡的情况。

大概是这个.....再引申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28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10 + 28 参与讨论奖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3 1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11#超级版主提供的一个非常实际而又非常具体的研究思路!!!
   据本人了解,"风险性概率分析"也是目前工程行业比较盛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基本都是从有关影响因素入手,在总结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一般用权数来衡量),建立破坏(或称失事)概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方程,从而达到预测预报的目的.此中理论基础可能相对简单,关键在于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并由此建立相关方程,需要大量工程实测资料及较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
    目前而言,老学生我还是倾向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方面,寄希望从土压力计算、基坑稳定性分析、渗流对基坑安全的影响等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研究!!!
    欢迎大家踊跃发言,“一字之师亦吾师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6 + 2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3 13: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0#超级版主,在职的相对全职的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后顾之忧,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静下心来,工作、家庭等问题都得考虑!!!
我可是非常羡慕全职的难兄难弟啊!!!暂时的经济是困难点,但可全身心静下来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前途无量啊!!!

[ 本帖最后由 chengwz 于 2007-10-23 13:44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风过留沙 发表于 2007-10-23 14: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ngwz 于 2007-10-23 13:40 发表
回10#超级版主,在职的相对全职的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后顾之忧,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静下心来,工作、家庭等问题都得考虑!!!
我可是非常羡慕全职的难兄难弟啊!!!暂时的经济是困难点,但可全身心静下来做学 ...



哈哈  典型的围城    没得到的 或者说暂时不拥有的 就是更好的  如果永远也得不到的 可能就变成 最好的罗  哈哈  玩笑  

太严肃的话题  谈多了 会累人的 哈哈  

课题研究是个长期运动  所以 还得多多自我调节  对不 朋友们
鲜花(2) 鸡蛋(0)
风过留沙 发表于 2007-10-23 14: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ljmtidilgw 老大 果然是 博导级人物也  

这样的课题  外行的我 看了 都觉得相当的不错  意义  实用价值 等  不是我所能评判的

不过这样的课题 方向 正如 chengwz 朋友 说的  需要大量的工程实际资料 支持  而这方面资料 也正是大家所缺少的 哈哈

如果可以结合自己的设想 结合具体的基坑工程 做一个全程监测的话  估计 一个工程3年下来 博士论文也下来了    论文完成后 拓展一下  写个基金申请申请  估计 2年内也能拿下  哈哈

:lo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miss-6 + 2 + 30 精彩评述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liuchangji_nemo 发表于 2007-10-23 14: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12#,“关键在于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并由此建立相关方程”
目前“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还是靠主观方式,如专家打分等,对于博士论文不太合适,缺乏严谨性。我想可以考虑通过海量实测数据,利用一种算法将这些数据的内在特征提取出来,比如用神经网络方法(BP、自适应等)给数据分类,其中的权值和阈值可以联合作为间接的“权重”来划分影响因素,这也是我曾在毕业论文中提到的一点。
这方面的资料我觉得张乾飞和陈守煜的文章值得参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4 热心解答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3 16: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立“基坑监测、预报和应急系统”,其成果显然应具普遍的指导意义,一个工程的实测资料难免会出现较大偶然因素的影响,那么由此建立的“基坑监测、预报和应急系统”可能具有较强的个性而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这样一个系统的建立必须具有丰富的资料,而且还必须从中剔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一步工作越充分,其成果才可能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
鲜花(0) 鸡蛋(0)
tuzhang 发表于 2007-10-23 17: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坑监测、预报和应急系统

但是这需要很多工程数据作后盾,据我所知目前已经有对再建线路进行分析和系统了,不知道还能做到什么高度!
研究生的应该容易,但是博士要深很多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ljmtidilgw + 6 + 20 很有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280) 鸡蛋(4)
ljmtidilgw 发表于 2007-10-23 18: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jmtidilgw 于 2013-5-13 21:30 编辑

(1)参考资料方面的需求
这里有新到2007年9月份的英语论文和资料。
东南西北人英文资料走马观花贴http://www.eswnman.net/thread-6489-1-1.html


可以看看,觉得有一个帖子很有启发。
“人行桥随机荷载的动力反应
Dynamic response of pedestrain bridges for random crow-loading”
觉得作者很有天才、思路开阔。按一般人的想法,也没有办法作成。

还需要哪方面,就提出来,我尽力搜索、鼎立支持!

(2)基础资料问题
哪一个课题都要面临这个问题,看你的理解和努力了。没有实测资料,要象诗人一样,想象一篇文章?只有爱因斯坦那样的牛人才可以 。我等不行。要千方百计找生产单位,精心安排和设计,把高质量的基础资料先搞到手是真。

(3)选题问题
我只给了一个例子,不一定合适。关键是想避开常规的课题,如chengwz说的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方面”,也很好,可利用的资料也丰富,问题是:大家都研究的差不多了、简单的又不成。感觉要突破很难很难,没有数年的精心的准备、充分的理论酝酿、配套的实践检验,很难有突破。

难就难在了很难再难。

(4)路在何方?
一步步来,先定第一步,选您最强的理论和专业领地,同时考虑有丰富的多渠道资料来源。

既然,chengwz都具体化了,如“目前选计算、土压力计算、基坑稳定性分析、渗流对基坑安全的影响等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何尝不再细化一下、挖掘一下,看它们里面还有什么课题可以挖掘?觉得不来点新东西,真的不会比目前的理论、书籍、规范更深入更得到承认。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27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10 + 27 热心解答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3 2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从土压力计算、基坑稳定性分析、渗流对基坑安全的影响等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尚未找到切入点!!!
        从"土压力计算"这一角度来说,目前仍旧采用已数百年了的朗肯土压力、库仑土压力理论,尽管目前在实际工程中发现理论联系计算与实测资料有较大出入,但似乎并没找到更好的计算方法,当考虑水的影响时争论更大!!!希望在这方面有较好的建议或提供一些较具权威性的文章或专著,并渴望得到一些完整的工程实测土压力资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ljmtidilgw + 5 + 20 很有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280) 鸡蛋(4)
ljmtidilgw 发表于 2007-10-23 21: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了你的大概思路,但“渴望得到一些完整的工程实测土压力资料”不太理解,因为大多数施工项目即使测土压力,地下水资料可能没有,而你的研究地下水是关键的突破口。觉得花很多工夫找资料,如果条件都不清楚,到头来怎么办?

不知道教授有没有经费和一块小的场地,可以自己设计试验和观测多好!想怎么折腾都可以,安装多个压力计、孔隙水测压计,想安装什么地方就安排什么地方。如果数据连续,还可以进行时效方面的研究。

同意土压力在地下水影响下的差异,因为大家都知道土的抗剪强度和土壤非饱和水分密切相关。简单的极端例子,饱和的淤泥和烘干的淤泥的强度是天壤之别!因此,也有人着手研究非饱和土的力学强度变化情况,涉及到土水势。给本论坛的两个经典文章,一个中文、一个英文,都是教授或业界一流高手的作品和研究成果。

饱和--非饱和有机质粉土抗剪强度的对比
http://www.eswnman.com/dzcn/viewthread.php?tid=674

非饱和土设计 - design for unsaturated soil
http://www.eswnman.com/dzcn/viewthread.php?tid=2381
鲜花(280) 鸡蛋(4)
ljmtidilgw 发表于 2007-10-23 21: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jmtidilgw 于 2013-5-13 21:31 编辑

补充一下,既然土的强度是随土壤水分变化的,而土的强度关键指标内摩擦角φ有和主动和被动土压力系数有关,因此土的主/被动压力系数也可能和土壤水分有关系。这里有个讨论静止土压力系数的例子,参考一下。

有没有关于深部表土K0的研究资料?谢谢啦!
http://www.eswnman.net/thread-5500-1-1.html


两个建议:
(1)精确解问题
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搞精确解,很难,没有很多年,不可能出成果。但我建议您可以按土的类别建立自己的经验公式。记得有计算土坝浸润线的精确公式,但往往偏差很大。我们老总曾建议土工试验人员按不同土、给不同水头差,看浸润曲线到底有什么规律,自己拟合一套也很有实际价值。因此,不强求精确解,可能好处理一些。

(2)模拟注意事项
需要考虑基坑、边坡开挖的现状,一般和未开挖地下水的分布有天壤之别,不仅仅表现在临空面孔隙水压力消失的基本现象,而且有:
   (a)区域地下水位明显降低
   (b)不同层的跨层补给
   (c)地下水位和场区抽水、排水活动相关
   (d)有降水、隔水[帷幕、截渗结构]工程措施的场地地下水的分布规律
   (e)有降雨入渗,模型如何考虑
   .......

[ 本帖最后由 ljmtidilgw 于 2007-10-23 21:55 编辑 ]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3 22: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有如此热心的版主和如此热心的网友!!!
关于实测土压力资料:问题正如版主所说,一般只有土压力资料,鲜有实测水文资料,这就给模型的验证带来了极大因难,而室内试验资料(可没有一大块地那么奢侈的条件啊!!!)又常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愁!!!
关于计算:精确解恐怕无从奢望,只能寄希望于数值模拟,初拟借助ABAQUS软件,具体如何建模分析还待日后进一步研究,并免不了要向各位求教!!!
关于经验公式:寻找地方性经验公式可能是岩土工程界的一大解决复杂岩土工程问题的流行趋势,也可能是相对较简单易行却具实际意义的办法.非常有见地的建议!!!

[ 本帖最后由 chengwz 于 2007-11-24 13:0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27 收起 理由
ljmtidilgw + 3 + 27 参与讨论奖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0-24 14: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专家!呵呵!这么多研究点和方向!实际上楼主看来是做点有意义的课题喽!鄙人不才,给一个小建议:本构关系涉及算法和程序实现,比较繁琐,关键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依据你的实际情况,恐怕很难实现!这一点不可选!但是可以提供一点思路,就是从小应变入手,当然国内还仅限室内试验探讨(陈云敏),要不就是限于室内数值模拟(河海大学)!我倒觉得你也可以考虑,至少结合实践,对现有的常规数值计算模型方法有提高!具体这方面的意义可以从学习软件Plaxis软件中了解!区别一为极限状态;一为工作状态(小应变)。
或者不谈啥高深理论,就是分析基坑稳定性。目前国内研究的一大风气就是盲目追赶国外,国外有限元国内就有限元,国外本构国内也本构,国外DDA国内DDA,国外多场耦合国内也多场耦合,实际上,客观讲,至今国内还没有一款实际意义上中国自己开发的岩土有限元软件!因此,建议你从基坑稳定性方法着手,支护桩基坑的稳定性分析,涉及到两种可能的破坏模式,台湾有学者作过总结(其中,有好几篇都发表在ASCE相关期刊上),即桩发生屈服破坏和坑底隆起。当然你可以考虑各向异性、排水或不排水等特性的研究。具体方法就是极限平衡(limit equilibrium)和极限分析(只是上限法,limit analysis--upper bound method),最好是通过常规有限元和实际基坑破坏的例子探讨破坏的可能破坏形式(这样显得有深度,呵呵),采用解析形式求解稳定性系数,这其中又涉及稳定系数(stability number)和安全系数(factor of safety)的讨论!其实,个人认为这是最基础的和最重要的研究!至少目前没有相关人员发表的文章能阐述清楚这两者的具体差别和意义!
非常希望你能给我相应的答案!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60 收起 理由
miss-6 + 10 + 30 热心解答 非常受益,谢谢
Jimmy + 10 + 30 热心解答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0-24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千万别让文献束缚(混淆)你的思路!
现在的论文有两种: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和不采用的!实际上,考虑基坑失稳破坏,涉及有限元的只有强度折减法(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但是涉及加筋材料(桩、锚杆、土钉)的强度折减法就有必要讨论!要知道强度折减法初始是源于土体的强度折减,涉及桩-土相互作用的强度折减是否单纯折减土体强度就值得研究!
对于采用极限平衡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破坏模型就是需要探讨的!台湾以为坑底工作面角点为圆心,计算最小安全系数(与边坡类似),而日本是以最下一道支撑作用处为圆心。究竟哪种破坏形式最合理,国内在这个概念上比较模糊!
对于基坑隆起国外的相关文献和指导手册都是以稳定系数N描述的,这样与传统的安全系数不相同,Terzaghi、Eide等人的计算形式就是采用稳定系数!因此,如何将稳定系数和安全系数建立联系,也值得研究!
希望你能在这方面深入调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ljmtidilgw + 10 + 30 精彩评述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280) 鸡蛋(4)
ljmtidilgw 发表于 2007-10-24 16: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richardhuang水平很高,欢迎加入讨论。说说强度折减法,我上半年也遇到过,感觉也是假设,也需要对岩土特性进行很多研究。单层均质土好说,而复杂场地,比如多层土“粘土2米、砂3米、粉质粘土4米、砾石5米”,强度折减分配问题这种组合如何考虑?是给一层折减、还是平均分配、如何保证折减有机理上合理的证据?很容易出现反常或和其它的特性矛盾的现象。但相信经过强度折减,数值模拟可以达到某个目的,如达到设计的变形量。但具体哪层实际变化多少,觉得也搞不清或没有充分理由说服人。

要把III类岩石的强度折减的厉害,成了IV类,可能比较适合III类岩石的弹性模型,就不一定能解释更适合IV类岩石的弹塑模型。

纯属抛砖引玉,零星的审查过别人的报告.....对具体作法还不是很熟悉。也期望大家开一个专门的帖子讨论,如稳定数N的理解和研究。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4 20: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点!!!
(1)据我所知,"大应变"分析在目前的岩土工程分析中似乎较热,如基坑开挖、隧道开挖过程等摸拟,而richardhuang网友所提的“小应变”指的是正常工作状态应变状态吗?可否进一步明确?
(2)根据刘建航《基坑工程手册》:有支护基坑失稳的形式可能有多种,如倾覆、踢脚、坑底隆起等多种,但只要对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土压力计算显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然并不是指着眼于建立精而准的本构关系,只寄望有所得!但显然这一点也并非易事!
(3)关于“稳定系数和安全系数”:隐约记得有文献提到二者不是一回事,但似乎国内绝大部分文献均不作区分,今richardhuang网友提及,不知其它网友有何高见?
(4)有关“强度折减法”文献见过不少,可一直没悟出个道道来,愿洗耳恭听!!!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Jimmy + 6 + 20 很有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0-25 09: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感谢ljmtidilgw的夸奖,鄙人只是对这课题感兴趣而已,再说,基坑稳定分析也是目前岩土工程的一大块内容!我觉得国内,包括国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透彻,无论是常规边坡还是涉及加筋材料的基坑问题。但是国内总是拿一种方法说事,就是不平衡推力法!客观地讲,我真没发现详细讲解这种方法的相关文献,但是,可以肯定地讲,只要是基于极限平衡法计算的总是有先天的理论不足,要不然,应力状态就不是真实的,既然应力都不真实,计算得滑移力和剪阻何来客观之说!当然,希望有人能推荐一二文章!
大小应变的划分在岩土工程中历来也是有争议的问题,但个人认为这两者是一个相对概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了!Chengwz的说法基坑开挖、隧道开挖过程等摸拟是大变形是常规的说法,这个不能客观反映问题的实质,恰恰相反,上述问题是小应变问题,隧道开挖引起的沉降同样属于小应变问题。有详细的文章证明,当然上述结论是从剪应变角度而言的!Atkinson & Sallfors(1991)这篇文章的引用率相当高!国内不少人做了这方面的室内研究,如前!至少从国外的数值计算角度而言,其计算精度和监测值较常规的模型确实准确不少!
土压力确实是个关键因素,对砂土和粘土两者计算的方法尤其在有水的情况下比较复杂。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前提,基坑稳定问题的关键破坏模式的建立,模式都没建立准确,更别谈其他的了!国内在这个方面确实是模糊不清的!至于刘建航的《基坑工程手册》的诞生,毫不留情地讲,肯定是在有限元法没有在高校大张旗鼓地普遍展开的情况下出版的!上述指出的形式,个人认为只是表现!确实刘老先生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否则也评不上工程院院士了!在现有的有限元中,把握住了基坑失稳的实质,即:有两种可能,土体屈服和桩体(加筋体)屈服,也就是前说的隆起和桩破坏两种。至于说到本构,个人也是比较鄙视这一块的,修修补补多少年,也只有一个(修正)剑桥模型Cam-clay深入人心,但是,有一点是值得同侪学习的——深入了解不同土体或岩体的力学特性,具体问题具体研究,而不是拿着规范当教条!个人提到的数值计算是突破常规的计算,关键是目前在现有计算模型中完全忽视的一部分变形,如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小应变的相关文章就知道了,小应变这块有外文提出是近半世纪岩土界的重大发现和唯一成就!
强度折减法为克服安全系数的数值计算的不足而诞生的,由英国学者Zienkiewicz O C(1975)提出的,国内的宋二祥写过强度递减法在岩土工程学报发表,大家可以看看,具体好像是96年或98年的,比较经典!
稳定系数和安全系数肯定是不同,但是个人觉得该系数N能与极限承载力Nc相联系,更符合都属于稳定性问题的范畴这一说法!但是国内或国外还没具体探讨的分析不同或联系之出!只是Yu H S(余海岁)的文章稍稍提及过,没有展开论述!不知国内是如何考虑的!但是要指出,稳定系数是分析抗隆起的唯一理论指标!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4 金币 +40 收起 理由
Jimmy + 10 + 30 精彩评述
ppstream2006 + 4 + 10 参与讨论奖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5 20: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richardhuang网友商榷:
(1)“只要是基于极限平衡法计算的总是有先天的理论不足,要不然,应力状态就不是真实的,既然应力都不真实,计算得滑移力和剪阻何来客观之说!"网友指的是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的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不符吧?诚然每一种极限平衡分析方法都有其假设条件,目的是尽量简化使其能够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当然也就必然会存在一些误差,误差大小则取决于假设条件与工程实际吻合的程度!!!但因此误差而完全否定其科学性恐怕有些偏颇吧???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的产生应说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更何况已被工程界应用多年,已取得较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也已取得较丰富的成果;
(2)从上文中可看出,网友应属重视数值分析一派的,但不容晦言,每一种数值分析方法到目前为止也都无法完全模拟实际工程情况,也必须或多或少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假设,也必须采用本构关系、破坏准则等一系列谁也不敢说绝对反映了岩土工程材料本质的这些理论,那么是否也说明其缺少理论基础而置之不理呢?
(3)本人以为,无论是极限平衡法还是数值分析方法都各有其科学性,但同时也都有一定局限性,或者说是都有其尚未被人们认识清楚的部分。
  个人的一些见解,不见得有太多理论根据,愿与大家商榷!!!

[ 本帖最后由 chengwz 于 2007-10-27 09: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ppstream2006 + 5 + 10 我很赞同
Jimmy + 6 + 20 参与讨论奖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5) 鸡蛋(0)
ppstream2006 发表于 2007-10-25 20: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楼上的说法!!
无论是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模糊方法就目前看来并无本质的优劣之分!!
只有哪种方法更适应某种问题而已!!
高精度的计算不一定能得到精确的答案!
不过从理论上来说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模糊方法确实比极限平衡法要先进。
但从实际解决问题的效率来说两者不相上下!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4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4 + 20 参与讨论奖
Jimmy + 10 + 30 很有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5) 鸡蛋(0)
ppstream2006 发表于 2007-10-25 20: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merge命令如何使用???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0-26 08: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To chengwz:
    个人认为,究其实质,极限平衡法的缺点和不足,一方面你可以看看陈祖煜的三本专著,有关边坡的;另一方面,之所以说起缺乏理论依据,如果你了解滑移线法、极限平衡法和极限分析法的差别后你自然就会明白!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国内的教科书及相应规范误导了许多人!尤其是一线的工程师,实用论成了最终目的(当然与现有环境关系密切)!然后,希望你也能借作论文的机会,多看一些相关的文献,或许就能明白上述缺乏理论依据相关结论的原因了!
    对于你所说的,本人是数值分析一派呢,怎么说,我这样认为的:何谓数值分析一派?你觉得国内谁是数值分析的?就岩土领域而言,先有沈珠江(朱百里,客串)、中有陈祖煜,所以你高估我了!呵呵!多谢,多谢!如果说,你把那些采用所谓的商业化软件应用的归为此类,我却会有意见!个人认为,没亲自动手编辑整套有限元软件的,呵呵,算不上数值分析一派,否则,这帽子太大了!
最近国内嫦娥卫星发射,这是高技术高科技!但是数值模拟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就连日本大金空调的整体性能模拟全部依赖上海交大的数值分析(关键人马费低)!鄙人觉得数值分析没有任何问题,数值计算的唯一缺点就是使用的人不能完全掌握数值技巧或是使用者没有完全理解它!
    至于说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这话典型好比倪萍大姐的春节大家都联欢了一样(新东方古典老师语)!我觉得滑移线法最好,但是现有的数值计算难以实现,只得放弃!当然不能说数值方法是万能,只能希望大家都能尽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和掌握,千万不能因噎废食、以偏概全(想想看上天入地都能模拟,何况开天辟地的小工程呢)!国外MIT、Cambridge、Imperial(帝国理工,UK)等高校哪个学校没有自己开发的岩土软件!客观地讲,数值模拟给大家提供了获得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最好手段和工具!
    最后,建议你可以看看陈肇元院士关于规范痹症的一篇文章(会议论文)!深入才能成就深度!希望你的论文获得成功!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miss-6 + 10 + 30 精彩评述 高人现场解答,很精彩
ppstream2006 + 5 + 20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0-26 08: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向chengwz提个小问题:
如果进行抗滑桩设计,涉及到滑移力的计算,你觉得是圆弧法或Bishop法、Morgensten-Price法、Spence法等其它条分法,哪个方法的计算值有参考意义?
鲜花(5) 鸡蛋(0)
ppstream2006 发表于 2007-10-26 09: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richardhuang的想法有其合理性!!
但也请不要言辞太激烈。
首先,数值方法确实在理论上比传统方法合理,但却也有本身的缺点,在我的一篇将要发表的论文中我做了论述:
第一性资料的准确性;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结合;科学合理的计算模型的选取;地质体的扰动效应;施工过程的动态分析
以上五点是由于工程过程中具有很多目前尚未认识到或不能很好解决的机理和问题。
其次,我认为传统方法计算简单、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经验,故适用于中小工程;数值法适用于科研和大型工程中,但也要和传统
方法对比使用。
再次,我们知道规范总有其滞后性,不讨论也罢!
最后,祝大家事业有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Jimmy + 10 + 30 精辟至极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0) 鸡蛋(0)
who_is 发表于 2007-10-26 10: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士开题啊,那就要有一定的深度,呵呵,咱的水平不够,就少说两句。
论文主要两种:科研型和实用型。如果你条件够,那么就做科研,很容易深入,很多专家很喜欢看这方面文章,比很多拼凑起来的东西好多了;否则就是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分析,这方面题目就要多整理资料,缺点是容易写的泛泛之谈,因此也必须跟一定的科研相结合。
具体一点,很多人通过模型来模拟基坑,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结果不是很理想,是否可以进行深入再研究;土体流变是很难分析的东西,软土地区进行研究应该价值不小,但难度较高。大型基坑,若采用内支撑,支撑长度较大,如何减小支撑徐变引起的围护结构变形增大。等等吧,其实很多东西前人都已有写,但往往角度不同,手段不同,甚至结论不同,我觉得也可以有所选择的进行自己的分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ppstream2006 + 5 + 20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0) 鸡蛋(0)
who_is 发表于 2007-10-26 10: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职的又一个优势,就是接触工程较多,可以避免纸上谈兵。
鲜花(94) 鸡蛋(0)
Fle_Flo 发表于 2007-10-26 16: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职看什么岗位。
有相当一部分在职是在领导岗位。时间上、精力上,很成问题。
在科研或者教学岗位还凑合。这时,离实际工程又有了距离。
完全脱产的尚且有“痛不欲生”的说法呢

题目很多。能不能做下来是个问题。偏重试验的得多费体力,偏重理论的得多费脑筋。没有一点自己的新东西,一般情况论文是不好通过的。有了自己的新东西,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 本帖最后由 Fle_Flo 于 2007-10-26 16:3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 金币 +35 收起 理由
miss-6 + 2 + 25 参与讨论奖 谢谢帅哥的鲜花 喜欢
ppstream2006 + 10 很有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8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结一下:
总的感觉:"是叫人痛不欲生的事情,再加上发文章等等要求,不仅是脑力劳动,体力也要跟得上";"要求高,不仅要求理论严谨,对创新也是很重视的";"没有一点自己的新东西,一般情况论文是不好通过的。有了自己的新东西,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具体题目:“题目很多。能不能做下来是个问题”
(1)“基坑监测、预报和应急系统”:“需要大量实际工程资料”;
(2)“本构关系涉及算法和程序实现”:“比较繁琐,关键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分析基坑稳定性”:其中又可分两种思路:一为自已动手编制相应软件;二为熟练掌握某现有软件,从科学建模入手;
(4)软土流变分析:“是很难分析的东西,软土地区进行研究应该价值不小,但难度较高”;
(5)基坑支护变形控制研究:“大型基坑,若采用内支撑,支撑长度较大,如何减小支撑徐变引起的围护结构变形增大”等;
(6)基坑变形破坏作用机理分析研究;
等等。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提出问题”;
第二:“分析问题”;
第三:“解决问题”。
“很多东西前人都已有写,但往往角度不同,手段不同,甚至结论不同,我觉得也可以有所选择的进行自己的分析”。

[ 本帖最后由 chengwz 于 2007-10-28 11:1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6 金币 +40 收起 理由
Jimmy + 10 + 30 精辟至极
风过留沙 + 6 + 10 善于思考 ^_^ 奖励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0-29 09: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所谓灯不点不亮,话不说不明!对于理论问题讨论很多时候就该态度鲜明!现在许多人太深谙中庸之道,所以我认为也是这个时代没有大家的原因之一!中小工程用传统方法?该浪费还是继续浪费?安于现状罢了!大型工程或科研适用数值计算?没小的经验积累,哪能适合大的?好比,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许。。。所有陈述只是建议!确实别无他意!
另外,对于提出的问题,作简要回答:只有最早的圆弧法或Fellenius(仅满足力矩平衡)计算得出的滑移力才能作为参考,尽管后续的高级极限平衡法,诸如Morgenstern-Price(上次写有误,特此更正)、GLE、Spencer等,理论更完善,但在该值上没任何理论价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miss-6 + 10 + 30 精彩评述+热心解答+高见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5) 鸡蛋(0)
ppstream2006 发表于 2007-10-29 09: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知道中小工程一般来说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很有限,而新方法在推广初期一般技术要求较高、资金使用量较大,所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没有谁会采用新方法!!richardhuang 的想法很好,但有些一厢情愿!
    只有在以国家为主到的大型工程和科研项目中在能集中资金、技术应用新方法起到示范作用,然后才能推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有当一种技术逐渐成熟、他的应用才会越来越广!不会有一种先进的方法是先从小工程普及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Jimmy + 10 + 30 精彩评述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0-29 11: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希望楼上的不要总盯着那些专家、教授或科研院所的新技术好吗?尽管“以国家为主到的大型工程和科研项目”中确实产生了许多新技术,但是我相信有许多却是一线人员发明创造的!当然恰好我知道一项技术不是楼上所说的这个背景,挤扩支盘桩--南方通称的DX桩!北京俊华地基基础技术集团的专利产品,如果有意的话,楼上可以详细看看这家公司的成长经历!专利人张国梁,目前该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为其子女!
许多技术不一定如上所说来的,关键看你是否是有心人!呵呵!在北京用得较多的是CFG桩(水泥-混煤灰-碎石桩cement fly-ash gravel),其真正的发明并不是建研院的专家学者,而是城建的一位普通退休工人!但是专家学者丰富了其理论基石!
当然,对于提及的挤扩支盘桩,如果有更多的学者深入研究的话,相信会更有市场!
顺便提及一下,传统意义的桩基础由两个作用:承受荷载(提高承载力)和减少沉降!目前,在承载力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对于沉降,许多专家不认可或是不承认,尤其是长期沉降方面,需要时间来验证!希望相关的技术人员也能多收集和实施长期的观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Jimmy + 10 + 30 精辟至极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0-29 11: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的发展总有其特定的发展轨迹: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略到精确.每一项新技术也都有一个由提出--发展--改进完善--成熟的逐步成长的过程;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必然建立在相关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没有相关的技术基础作支撑那就必然是空中楼阁!!!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打个比方说,现在精确制导武器都已投入实用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军工企业还在研究火炮乃至步枪???如今有了先进的精确制导技术(显然也没人会认为精确制导技术不好),但是原始的火药技术是否就因此而一钱不值而该受到批判诅咒???
"目前国内研究的一大风气就是盲目追赶国外,国外有限元国内就有限元,国外本构国内也本构,国外DDA国内DDA,国外多场耦合国内也多场耦合""实际上,客观讲,至今国内还没有一款实际意义上中国自己开发的岩土有限元软件!",不容晦言,在有限元软件的开发应用方面,国外技术确实比国内强,国内有关科技人员确有研发有关有限元软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上述说法是否有些自相矛盾???
"中庸之道"确有值得批判之处,但因某一技术在某方面的先进性而将其它技术手段批得一无是处是否有失公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ppstream2006 + 5 + 20 很有见解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0-29 12: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不要断章取义!好像你引用的那些话我都有前提的吧!
首先,如你所说的第一段,我只能说又是倪萍大姐的“春节大家一块联欢”的话一样!任何行业都有高、中、低层次,何况许多问题都是由低层次诱发或促使的!在岩土行业尤其如此,简单讲,现在研究的岩土课题有超出Terzaghi土力学的范畴吗,绝大多数都是在其上修补装饰而已?所以,你的第一段话我无法驳斥,也没法不驳斥!但是科技总是进步,相信或多或少总是有些改进之处!你最后一句的反问,我不知你有啥用意?但是指出的是,我没批判极限平衡法的不好,我只是指出了其客观存在的不足!是客观存在不是诋毁!
其次,对于第二段,我是希望你能不受现在博士课题研究或国内学术环境的影响,不要盲目抓大课题,而是应该从小处或是小课题着手!有限元其实有很多内容,包括:弹性、弹塑性、粘弹塑性、算法。。。。但是,至今我国岩土界连像样的弹塑性理论有限元都寥寥无几,高度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和数值实现就更少了!其本意反过来也仍然是希望你能从小课题一步一步地做,不要好高鹜远。另外,我希望你能明白一点,岩土是应用性行业(这一点你比我懂),采用数值分析后,还是得回归到常规方法,之所以让你采用数值计算形式确定破坏模式,就是为采用传统的极限平衡或力学简化形式做准备!如果连基坑的破坏模式都没弄清楚(好比地基极限承载力问题都有Prandtl、Terzaghi、Hill、Green等模型),后续的计算有何意义????
在整个建议的过程中,鄙人究竟把那种方法批得一无是处了?我只是为数值计算方法正名而已!客观地讲,国内目前只有几所高校有能力开设有限元模拟与计算这门课程(仅限土木工程专业),相当多的学校都没有师资和能力开设这门课;即使凭一己之力人学习,也只是之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举个例子:在现有商业化程序中假如令C=0,或摩擦角过大,往往造成计算不收敛,原因是什么?)因此,造成许多人对数值方法有不同层次的误解!
我们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要客观,不能过于武断!对你论文的建议就此打住!还是前面的那句话:深入才能成就深度!希望你论文开题成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8 参与讨论奖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2) 鸡蛋(0)
eiganer 发表于 2007-10-29 14: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压力计算、基坑稳定性分析、渗流对基坑安全的影响”,个人感觉作为博士论文的中心研究内容有点老,感觉是至少十年前的研究课题,浙大、同济包括河海大学关于这方面的成果应该是很多的了。课题老意味着在创新点的挖掘上将非常困难,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专家也非常之多,作者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行,困难是可以想见的哦:)
     比较认同作者提出的关于流变、本构的切入点,在本构中可考虑基坑开挖的特殊应力路径(如开挖区的卸荷),多设计些试验,再实现到数值模拟程序中去。
     博士论文最重要的是创新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金币 +28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4 + 28 参与讨论奖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280) 鸡蛋(4)
ljmtidilgw 发表于 2007-11-13 06: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jmtidilgw 于 2013-5-13 21:31 编辑

希望大家讨论针对问题讨论,相互鼓励和支持,这里遇到都是缘分。各人看问题角度不一样,但我相信在这里发言的水平都很高

这里有点新资料,大家参考一下。

新手,发文献攒人气 - 基坑支护基坑有限元分析文章24篇
http://www.eswnman.net/thread-8364-1-1.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金币 +25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6 + 25 参与讨论奖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1-15 11: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好久没来这里了!
提个问题:目前土钉支护正成为基坑支护中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支护形式,但基坑土钉支护还存在不少问题.不知哪位专家能系统介绍一下目前关于基坑土钉支护研究情况(已成熟的东西、目前研究重点、难点)???
鲜花(0) 鸡蛋(0)
lavender 发表于 2007-11-20 14: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看到这网站,没想到有这么多高手,以后有相关的问题有地方可以一起讨论了。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1-27 13: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钉支护深基坑的技术在目前的工程应用中比较广泛,一方面其工艺简单,施工比较方便;另一方面,基于补强理论,尽可能发挥了土体自身的强度特点,减少变形。其起源大多数认为是受锚杆的特点衍化而来。陈肇元院士出版的专著就是以两者对比作了相关研究,其主要内容围绕两者的受力特点展开的(似乎:土钉存在受力为零的中性点,点两侧受力性能不同,拉压转变;锚杆则不存在,如果没记错的话)!个人认为,现在土钉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1、土钉强的整体性能,国内主要是林皋和法国学者在这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早期土钉用于挡土墙的加固,似乎有17多米的高度;由于挡土墙的变形一般较小,因此,土钉的特性研究需深入;2、土钉的特性,主要包括土钉-土体的接触机理和特性,如两者的摩擦参数如何确定;3、针对专门的方法展开,有限元、极限平衡条分法等。事实上,土钉的性能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物理实验系统的阐述,因为锚固本身的理论研究就没有弄明白,何况土钉呢?对于具体的方法,这里指出一点:由于边坡稳定分析的主要理论是极限平衡法(条分形式)只能以集中线性形式来模拟加筋材料的受力特点,因此具有很大的近似性,而且各工况的具体受力特点也很难客观反应。进而许多人采用数值方法形式考虑土钉强的性能,最近主要围绕土钉面板的性能展开了研究,当然具体的土钉加固如何影响安全系数,可以参看Geoslope(Geostudio)V6版本之前的相关手册或help文档,有很详细的说明。常规的数值方法主要围绕土钉-土体接触单元展开的研究居多,在此不详述!极限分析法中的上限法在研究土钉或加筋边坡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主要研究代表为Michalowski R L,国内的栾茂田教授也开展相关研究,主要问题是如何考虑土钉或加筋材料的耗散功!如果想具体研究加筋稳定问题,可以采用后者进行突破。整体而言,尽管土钉支护形式的论文不少,但真正有价值的还需要进一步甄选,整体而言,土钉加固形式的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实际工程应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金币 +28 收起 理由
风过留沙 + 8 + 28 参与讨论奖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6) 鸡蛋(0)
 楼主| chengwz 发表于 2007-11-27 13: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感谢richardhuang网友的指导!!!
不知richardhuang网友能否上传一些你上面提到的相关研究资料???!!!也盼得到其他各位网友的帮助和指导!!!
鲜花(1) 鸡蛋(0)
richardhuang 发表于 2007-11-30 12: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给你Michalowski R L的两篇比较经典的文章(个人认为),其余的文章可以通过国内的cnki、vip等数据库查到的!栾茂田教授的文章所提方法与其类似!至于Geostudio(geoslope)软件的手册,可以在网上搜索该软件的破解版本,主要是依据加筋材料的特点(如刚度)来考虑安全系数的影响。最好是v5版本的help手册!

[ 本帖最后由 richardhuang 于 2007-11-30 12:44 编辑 ]

Michalowski G&G Limit Analysis 1998.pdf

1.06 MB, 下载次数: 7, 下载积分: 金币 -2 金币

Michalowski Reinforced Slopes 1997.pdf

990.6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积分: 金币 -2 金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Jimmy + 10 + 30 精辟至极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

ljmtidilgw  在2013-5-13 21:32  送朵鲜花  并说: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QQ即时充值|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百宝箱|留言|咨询|微信订阅|QQ189615688|东南西北人

GMT+8, 2024-3-19 16:57 , Processed in 0.221379 second(s), 8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